秋
字理阐发
象形字,象一种动物。所象形的动物学界有两种看法。其一,龟属说,代表学者有唐兰、于省吾、李孝定等。认为象一种龟属爬行动物,上部的笔画是突出的角骨。很可能古代发音与“秋”同,因此被同音假借为表示季节的“秋”,其字本义被合并为“龟”,因此“龟”还有一个读音为“qiu”,例如“龟兹国”中“龟”的读音。其中,黄德宽认为“秋”为形声字,提出上部的笔画是形符,是甲骨文“丘”字的省写,表示读音“qiu”;下面的部分表示龟属。 其二,昆虫说,是为当代学者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。认为象一种昆虫,上部为昆虫的触须,因其大多甲骨文形象类似带有翅膀,故此种解释似乎更为合理。关于其代表昆虫的种类,学界暂无定论。有学者认为象蟋蟀,因是秋天的代表昆虫,发出的声音与“秋”类似而引申为秋天的含义;也有学者认为象蝗虫,因秋天收获时节,蝗虫泛滥易成灾,远古人民对其深恶痛绝、印象深刻,故用其表示秋天。 其中“合32854”这一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火字,专用作季节之秋。有多种理解,为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方便,教师可以解释为以下三种之一:秋收后焚田杀虫;禾谷成熟,好像烈火灼灼,禾谷中存在昆虫;草木枯黄,易起野火。 后来“秋”的字形不断演变,最晚到春秋晚期,“秋”字已加上了“禾”,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季观念已然形成,秋季与收成绑定,周人又重视农业。在演化过程中,“秋”字中表示龟或者昆虫的部分便消失了,只剩下“禾”与“火”。如今带有“龟”的“秋”写法保留在“秋”的异体字中:龝、䆋、穐等。
字理教学
为使识字阶段的学生更好地接受“秋”的字理,教师可以传授第二种“昆虫说”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——蟋蟀说和蝗虫说。且建议教师直接采取“合32854”这一字形进行讲解,并讲述其字的演变历程,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楷体“秋”为什么由“禾”和“火”两个部件组成。
字与文化
学者研究后发现,商代人只有春、秋的概念,而无夏、冬的概念,甲骨文的“夏”“冬”二字并不指季节。先秦史书之所以称《春秋》大抵也有这个原因。明确的四季概念是西周后期才出现的,例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记载的:“天有四时,春秋冬夏。” 殷商的秋天与如今秋天并不是同一概念。殷商采用殷历,以冬十二月为首月,秋季是指殷历的九月——来年的二月,也即今天的十月——来年的三月。
字与课文
此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幅秋景图,展现了秋天的特点。而通过甲骨文字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从商代始,秋天的特点还有成群蟋蟀的鸣叫,古人还深受蝗虫灾害的困扰。